在四川,流传着一句话叫“求佛峨眉山,求道青城山,求儒七曲山”。位于绵阳梓潼县境内的七曲山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历来被称为“文昌帝乡”。据说当年唐玄宗经过这里时,其伺臣留下了“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千古绝句,从那个时候起,“七曲”之名便名扬天下。

梓潼之名,源于传说。据《蜀记》云,梓潼的原名为泥陈山,是大禹治水疏通河道之时堆放泥土的地方。大禹治水常与江河相处,须造独木舟。他听说泥陈山有梓木,树径一丈二寸,便令工匠伐之。梓树伐而不倒,化为童子。先民以为梓树是童子化身,就改泥陈山为梓童山,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蛇水也因此而得名梓潼水。而北宋《太平寰宇记》则认为“因县域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名梓潼焉”,将县名之源另赋新意。无论何种起源,“梓潼”的称呼赋予了这片土地以清新秀雅的灵气。


梓潼的灵山秀水书写着古老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梓潼已是古蜀国的领地。秦国兼并蜀国之后,在蜀地置郡,下设三十一县,梓潼就是其中之一,悠久的县史由此发端,这比秦统一后所建县制早了二百六十多年。两千多年前,它是王都通往西南的路必经此地。“地联秦关,路当蜀扼”,南达成都平原,北通汉中盆地的“蜀道”穿境而过,这里曾是千里天府的屏障。而这条“金牛古道”自秦汉直至明代,被来来往往的人们演绎成为翠云长廊。“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景阳仍风雨,苍茫古栈云。剑南关山阻,何意沉香亭。由来争战地,龙须雨霖霖。”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翠云廊》,或许是最先给这条蜿蜒三百多里的古柏林立下雅号的人。这一林峦叠翠、荫郁苍莽的天然柏树森林构成的绿色长廊,一直延伸到梓潼的七曲山以南。


春暖花开时分,留一段闲暇时光,约上几位朋友,欣欣然登上七曲山的十八台,去追寻一截翠云长廊舞动的水袖,去守候弥漫着悠久历史气息的清新,那是一种十分惬意的等待。而那份惬意,首先来自唐代诗人王勃送来的“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早早醒来的梓潼县城十分清静安宁,高楼田野隐约依稀 ;云雾时而覆盖,时而环绕,轻盈飘逸,随风而驭 ;远处山峦起伏,山线时隐时现。无论从望水亭还是从赦法台,遥望小城,华灯初上,一幅充满朦胧意境的天际星云图扑面而来。这就是梓潼超凡脱俗的美,只要守候,就能收获。

守候七曲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是历史赋予梓潼的文化地位。梓潼拥有独特的文昌文化,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有着“文昌故里”之称 ;文昌洞经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方交响乐 ;傩戏艺术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而分布在整个七曲山的独特古建筑,更是文昌文化在历代渐次凝结起来的精神固态。整个文昌文化,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精华。

每年除夕之夜,七曲山大庙都会吸引大量游客、香客,而省内诸多知名导演都会将自己倾力打造的民俗文化盛宴奉献给观众。以“文昌祖庭耀灵光,新春祈福聚七曲”为主题的系列民俗活动,借新春节日让游客大饱眼福。除夕之夜,梓潼人喜欢相聚七曲山,共迎子时,一边观看文艺演出,一边虔诚地插烛烧香,为新年祈福,为生活添福。


“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圣地 ;十年木百年人,众生芸芸仰文昌。”梓潼七曲山矗立着一片红烛与高香擎起的“西蜀名楼”,这里延续着儒释道纠缠相依的文化根脉,而在每年初夏,这里更是弥漫着一团许愿、还愿的祈福之音。“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也许是家有学子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这种人之常情让梓潼七曲山大庙门庭若市。

清代有诗云,“绝顶拜文昌,山盘七曲长”。七曲山大庙,依山而建,“路从古柏荫中转,楼向云峰缺处开”,层楼叠阁,翘角凌空,集元、明、清三代古建筑于一体。魁星楼,又称百尺楼,前临金牛蜀道,后倚层层宫阙,通天大柱凌空托起三层高楼,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可比荆楚黄鹤楼。在这群“西蜀名楼”里,红烛映空,高香簇拥,清烟袅袅,缭绕星云。
据说,魁星是文昌帝君的第一化身,秉承文昌帝君旨意,为高中魁首的士子赐富贵花,“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于是,古有科举士子叩头作揖,今有冲刺考生顶礼膜拜。每年春夏之际,一拨又一拨的父母举起高香,捧着红烛,仰望“魁星”,鞠躬跪拜,为子女祈福许愿 ;在孩子高考录取后,他们又虔诚地敬香还愿。“魁星阁”,一道悬空的木质长廊,长廊上半部的采光空间被清一色的锦旗遮盖,层层叠叠,那大红、紫红、桃红的锦缎,佩以黄灿灿的金字,无不印满父母殷殷的期许和喜悦的梦想。我想一般人都能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神明在天,“忠孝”在心,“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虽面目狰狞,手中的墨斗正好逼压祈福跪拜学子的头顶,可这墨斗有木曲中绳、截弯成材的功能,这是否预示着,只有心正之人,“忠孝”之才,才能受上苍护佑,才可得朱笔点头,仕途通畅?也许,这种预示正好印证了一阙文昌阁联 :“水月尽文章,会心时原不在远 ;星云灿魁斗,钟灵处定非偶然。”

梓潼是个神话传颂的地方,这里长期流传着一种酬神还愿、驱邪纳吉的民间傩戏——梓潼阳戏。“梓潼阳戏”始于清乾嘉年间,甚至更早,至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传统社会,每年七曲山大庙春、秋季庙会和迎神会,春播、秋收庆丰年以及民间节气时都有傩戏演出,一般要连续表演三至七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传统庙会逐渐恢复,傩戏也随之重见天日。如今,农历二月与八月的初一至十五,已经成为七曲山春季与秋季文昌庙会相对固定的活动时间。


每次登上七曲山大庙赦法台,远望梓潼新城,遇雾海蒸腾,看云卷云舒,如入蓬莱仙境,犹胜天上人间,宛如一曲云水谣。“闲中屡着穿云屐,高处还瞻望水亭”。徜徉山间,忽闻“儒门洞音”,余音绕梁,时而飘飘然如临仙界,时而坦荡荡豁朗胸襟,忍不住驻足聆听,循声觅踪,细细品味。

梓潼七曲山,文昌帝君乡,一座由红烛高香擎起的文昌大庙,汇聚了人们心中简单而正统的愿望——功成名就,生活安康 ;一条由民间信仰承载的文昌根脉,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理想——天人合一,治国平天下。来梓潼,和我一样,你会沉浸于绿荫包裹的清新灵秀,倾听洞经古乐的典雅大气 ;你更能感受到帝乡的世俗关怀,领悟向善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