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匡山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西南部下庄坝村,东距江油市区约18公里。山上有大明寺遗址,原为唐代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李白隐居读书处。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立在匡山上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现藏江油李白纪念馆)云:“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 此碑中也记了青年李白离开隐居读书的大匡山写的《别匡山》诗:“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小匡山小匡山又名李白读书台。在江油市区西7公里,青莲与大匡山之间,平通河西岸。是李白的青莲老家去大匡山的必经之地,《彰明县志》(同治版)记载:“小匡山(彰明)县西三十里。亦名读书台。孤峰秀拔,宛如文笔。李白尝读书于此。”
读书台传说李白曾在此挑灯夜读,一直读到天明, 周围几十里都能看到山上的灯光, 故又名“点灯山”。李白后来入了翰林院,于是人们便把李白读书的点灯山叫“翰林山”,还在山上建太白祠。后经多次兴废,有光绪十四年重建太白读书台的两块石碑和山顶一座用来焚烧字纸的惜字宫。惜字宫实际上就是一座小石塔,上刻有一副对联:“倒笔写天,气贯星斗;举杯邀月,诗惊鬼神。”这既是写惜字宫、小匡山,又与写诗仙李白精神的赞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李白故居-陇西院陇西院位于青莲镇东南面,背倚天宝山,面对涪、磐二江交汇处,故宅为李客举家迁移青莲后所建。据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载:“先生旧宅在青莲乡,后往县北戴天山读书,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这是因为李白后代并未回故居居住,这座空院便成为和尚居住的庙宇。取名“陇西院”,是因为李白祖籍在陇西,李白自称“陇西布衣”。由于是李白住过的地方,历代都在重建扩建,虽屡废而屡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而建,1962年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故居—粉竹楼粉竹楼位于青莲镇北的太华山麓,为李白胞妹李月圆的故居。山门前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立《重修粉竹楼记》碑,其中记载:“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迨兵燹后,庙宇倾圮,基址犹存。”可见此处为唐代遗物。
相传李月圆年青时,为了代哥哥李白尽孝,虽许配人家,却“留而未去”。后来李白便为她建了绣楼于此。月圆常与女友张雪娥在这里居住,日日以琴棋书画自娱。晨昏之时,便将洗脸后的脂粉水泼于楼下的丛竹之上,时间一长,竹上便覆了一层白粉,于是后人便将此楼称为“粉竹楼”。1962年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故居—洗墨池在粉竹楼东面约500米的一片竹林农舍中有洗墨池,传说是李白兄妹题诗写字后涮洗笔砚处。池水丰盈,绿中带黑,酷似墨染。池底有泉水冒出,时而有水泡浮起,状如蒲花,故又名蒲花井。(或曰井边曾有一颗蒲树而名)传说饮了此井的水,便得太白之遗墨,可以耳聪目明,文思敏捷。
李白故居—磨针溪天宝山下有小溪自北向南蜿蜒流过,传说李白幼年时见一老妪在此以铁杵磨针,受到感悟而奋发学习,因此将这条小溪叫磨针溪。
王右木(1887-1924) ,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江油武都镇人,为四川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四川党、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王右木故居位于江油市武都镇解放西街22号,建于清代,房屋坐南朝北,为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建筑。现存堂屋、客厅、居室等8间房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胜利纪念碑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油市解放路上,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方锥形,通高21.58米,分为碑台、碑座,碑身三部分。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于4月占领中坝。红军为了纪念江油战役的胜利,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红军的影响,将原中坝镇董宋珩德政碑改建成红军胜利纪念碑。
江油市红军文物陈列馆于2011年6月底开馆,是中共江油市委、江油市人民政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建设的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红军在江油留下的革命文物进行了集中展示,对散布在境域内的大部分红军石刻标语进行了集中保护、陈列,旨在传承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后人奋力前行。红军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现已成为江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红军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林口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原名“合益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桥为石砌,南北走向,长23.7米,宽6.5米,高7.8米。桥为拱形,五墩三拱,青条石相砌,石灰浆筑缝。桥面上有造型精致的桥楼,桥楼刻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造型优美。红军桥是一位女红军战士慷慨就义的地方,桥上刻有多处红军标语,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青林口古镇青林口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街道全长约1000米,分新、老二街,依山傍水临河而建。古镇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川北集镇风格。该镇庙宇会馆林立,保存较好的有广东会馆、火神庙等,飞檐翘角,建筑气势雄伟,文物价值突出。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留下众多革命遗址、遗迹,如红军桥和大量红军石刻、墨写标语。


青林口高抬戏指流传、活跃于川西北地区江油青林口古镇的一种民间乔妆戏表演,又称作“飘色”或“抬阁”。每年农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镇都要举办传统庙会,当地这一习俗已沿袭多年,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扎高台、唱大戏。
清乾隆年间,青林口古镇便有了高抬戏这一表演样式。高抬戏表演的特点在于不需要舞台戏楼,是用传统艺术绑扎手段将民间传说中的故事物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以戏剧片段的形式定格于高台之上,再以人力将其托起以供观瞻。

高抬戏在人物造型基本上采用民间传统年画的“构图”方式,造型十分夸张,特别是巧设“机关”将剧中人物“悬于空中”,造成角色与角色之间若即若离,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看起来飘然若仙,充满了浪漫色彩。

“烟火架”,亦称“烟火架儿”,又名“烟花架儿”,或称“焰火架”。是集爆竹、礼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用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因夜间燃放时悬挂于木架上,故名。
烟火架的主体呈桶状,规格可大可小,一般直径在60—85厘米,高50—75厘米不等。底部和顶部为竹编,里面可分为6层、7层、8层、、9层最高为13层。
“烟火架”根据不同规格,整个燃放过程在10—30分钟左右。

金光洞位于江油市含增镇境内的乾元山,山势跌宕、威武奇险;金光洞又名太乙洞、天仓洞,相传为太乙真人(道教最高神祗元始天尊门下、哪吒的师傅)修炼洞府、哪吒参师学道之地,洞内有宋元以前道教像数十尊。洞中深不可测,有暗河和亿万年前就存在的银白虾。
翠屏山哪吒殿位于江油市东北三合镇境内,相传为哪吒太子自刎后剔骨还肉,托梦给母亲建庙接受香火的地方。现有恢复重建的迎仙堂和哪吒殿,保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培修翠屏山石梯碑记》、同治年间《翠屏山道会万信明老真人墓志》等碑石,以及“麒麟送书”、“高山流水”、“弄玉吹箫”、“福禄寿喜”四幅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浮雕和一些烧制于清代同治年间、刻有“同治流年”字样的火砖。

位于江油市大康镇境内,传说为李靖王镇守的关隘、哪吒三太子的诞生地。
海灯法师(1902-1989),四川省江油市重华镇人,俗名范靖鹤、范无病。自幼酷爱文学和武术,是一代武术高僧,他练就的一指禅(二指功)、少林童子功、梅花桩精拳三大绝技,闻名海内外。
海灯法师武馆位于江油市昌明河畔,毗邻太白公园,与李白纪念馆隔河相望,建筑风格古朴,集仿古轩、室、亭、榭、回廊和演武厅、练武场于一馆,布局谨严、气势宏伟。


老君山硝洞遗址群,位于江油市重华镇境内,拥有大兴洞、朝阳洞等硝洞遗址20余处,洞深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炼硝留下的硝渣、废料等堆积如山、保存了古代制硝工艺流程原貌,经专家考察认定为古人大规模炼硝遗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